星期五, 3月 24, 2006

檳人情味讓人動容

以前常聽人說,檳城人最熱情,人情味也最濃;我本身雖是檳城人,卻不以為然。當記者後,接觸許多地方上的民生,終於見識到所謂的人情味。

檳城有許多非政府組織,默默貢獻社會,他們像是鏍絲釘,在國家發展扮演穩固社會角色;也像是街道上的碎石砂礫,默默發揮服務人群的作用,不為功權名利,卻願意付出本身的時間、精力和財力。

從捍衛女性權力、健康衛生、教育、生態環境、社會到兒童福利問題,他們一直很努力,從不鬆懈。無可置疑,非政府組織的存在,對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扮演積極角色;對政治與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著正面效應。不過,他們卻也常要面對人力與財力的困境, 盡管如此,他們依然不言棄。

早前曾採訪痙攣兒童協會,看著理事們積極為兒童尋找最良好的治療方式,義工們對待兒童視如己出,孩子每一次的進步足以讓他們展開笑顏、雀躍萬分,這些看在我眼裡,都讓我打從心裡感動。

還有一次,是出席老人院活動;看到義工細心為銀髮族修剪指甲,也藉此與老人家聊天,一個很簡單的舉止和互動,已為老人注入了一股暖流。我從他們笑容感受到了久違的幸福。

殘疾兒童的路上並不寂莫,因為在他們背後仍有一班再生父母陪伴著;獨居老人的生活也不孤寂,因為他們身旁還有一群愛心天使守護著……

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檳城了,無它,只因這裡熟悉的人情味最讓我動容。

刊於在《光明日報》24/03/2006自由談

星期二, 3月 14, 2006

我們幸福多了

去了一趟江西,內心因看到一路風景名勝而心境舒暢,卻也因目睹當地童工身不由己的情況而顯沉重。

中國很大,悲涼也不少,年紀輕輕就出來打工的孩子多得很,主因是家庭經濟使他們不得不離鄉背井出外工作,幫補家用。有些則利用暑假的時間到工廠打工、賺點外快。

遊龍虎山時和媒體朋友到某家沐浴店按摩,服務的工作人員都是小妹妹,年齡多數只有18歲,有者甚至已有幾年工作經驗,看到她們,內心有股莫名的疼惜。原本是要赴一場靜心之旅,卻因職業病作怪,忍不住頻向她們探“ 軍情”,了解她們小心靈內不為人知的一面。

談話中,才發現她們每天需工作15個小時,底薪不過300令吉,有時客人多,最高可達500令吉而已,而且一個月只休息三天。問她們累不累,稚氣蛋臉,淺淺一笑,說習慣了;但一談起家鄉,臉上的笑容僵住了,眼眶泛著淚光。

原來,年紀小小出外工作不覺苦,反是思鄉情愁最熬人。反之,有些人,拚了老命,也要離開家,去體驗那所謂的生活,卻不曉得生活的艱辛不易。臨走前,女孩握著我的手,笑言很開心認識我;我們倆也約定一起為生活加油。那一刻,我告訴自己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至少和他們相比,我們幸福多了。

刊於《光明日報》10/03/2006自由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