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月 27, 2009

人心難以捉摸

最近追看的TVB80集長劇《珠光寶氣》劇集到後半段,每個人都變得很有心計,越來越多的陰謀亦隨之浮現,盡顯上流社會之間的爾虞我詐;這裡的每個人都用盡陰謀詭計,為的只是想在上流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身為名流社會一份子的蔡少芬曾在劇中道出一句,“人為了自己,多麼卑鄙、自私的事都做得出來;甚至可以不惜出賣自己的家人。”一句簡單易懂的話,卻直令人心寒。

就只因為利益薰心,結果一直不停的爭鬥,連親人都互相猜忌、心有防範,怎不讓人感嘆人性的醜陋險惡?看戲看得多了,但類似的戲碼在現實生活也同樣也日日上映,題材新鮮。

霹靂變天,政局紛出亂象,政治人物跳槽風狂吹,困惑民生,那些在競選期間,矢言為民服務、改善民眾生活的政治人物,現今眼中和腦海里只有個人的“政治、權力和金錢”利益。這正是政治凶險的地方,更是政壇的常態,多麼清廉的官老爺原來面對金錢和權力的撩撥誘惑還是“守不了寡”,政壇中是敵或是友已難以分辨。

社會日益複雜,開始剝去了人們臉上溫情脈脈的面紗,把一切都變成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結果自私的人性在尖銳複雜的利益衝突面前更暴露無疑。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幫助與信任也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滿了冷漠的神情和戒備的心靈。

人心,真的是越來越難以捉摸。表面厚道的賀峰處心積慮多年,他藉機吞併宋世萬的家產,成為首富後又如何?因為疑心病,他開始不信任身邊的每一個人,甚至懷疑妻子對自己不忠,並且要奪謀自己的家產,結果鬱鬱而終,沒有好下場。

多麼強大的災害,總會過去;多麼劇烈的寒冷,終會融化。但是,來自人類內心的冷漠,我們的寒冷,何時才有解凍的一天?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後花園2009-02-15

最怕銀樣臘槍頭

眾所周知,我國車禍率居世界之冠,每天平均有17人斷魂公路,每年更有超過6000人成為公路亡魂,數據非常驚人。

儘管政府做出許多努力,不時推廣道路安全運動,交警及陸路交通局官員也在車禍黑區加強執法,政府當局更通過教育及媒體廣告,提醒駕駛人士謹慎駕駛等措施,但成績並未奏效,國內車禍率尤其是死亡車禍不降反升,橫死在公路上的亡魂依然不計其數。

官老爺們不斷改變策略,使出各項招數防止車禍發生,是值得鼓舞的,無奈有關當局往往倉促宣佈措施,過後又朝令夕改,搞到人民無所適從,像早前宣佈摩多白天需亮車頭燈、騎摩多禁穿拖鞋等怪招,最後也不了了之,更甭說成功與否。

最近道路安全局總監拿督蘇立星又建議修改頭盔符合安全使用指南,包括禁止“西瓜帽”銷售等措施,可能“雷聲”聽得多了,大家似乎也不多加理會,當中只有強制汽車後座乘客需繫安全帶措施引起了廣大關注。

在這個措施下,當局根本沒有明確的告訴駕駛人士,到底有關條規是要駕駛者如何配合,許多人至今還搞不清楚,他們的車子是否需要去安裝後座安全帶,如果超載又是否會面對罰款等疑問,無形中已引起民眾的混淆和爭議。

不少車主更擔心明年1月1日前趕不及安裝後座安全帶而“可能”被對付,結果一窩蜂湧回授權服務中心;最擔心的還是這3年期限內,當局會否又撤消了有關措施,最後苦的還是廣大民眾。

其實私家車最為重要還是駕駛者的安全意識,對於是否安裝安全帶並不是最為重要的問題。如果所有車輛都裝上安全帶,駕駛者卻魯莽駕駛、闖紅燈、超速駕駛,繫上安全帶對乘客的安全保障始終只是銀樣臘槍頭,虛有其表,起不了真正的作用。

因此,要改善造成交通意外的核心問題,首先就必須從改善司機的駕駛態度入手,才能保障道路使用者的安全。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後花園2008-12-20

共享水資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資源是國際衝突的導火線,不過現今水資源也已開始成為了各國關係惡劣升溫的因素之一。氣候變化日趨嚴重,導致水源和糧食不足,此外,因人口爆增、地理環境、家庭與工業需求等因素影響,導致全球緊張局勢升溫,衝突增加。

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全世界大約有300個國家會因為水資源而起衝突。在南亞、印度與巴基斯坦也因為水資源起爭端,在中亞,烏茲別克、哈薩克斯坦與塔吉克斯坦等國也因為爭奪河流而搞到關係緊張。在早前,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就因為水資源供應而不斷出現糾紛。

在水資源嚴重缺乏的中東地區,爭奪水資源導致衝突已經不是新鮮的話題。如今,就連同一個國家也因為水資源引起爭論,最近吉州政府重提向檳州徵收生水費用的立場,以增加吉政府的收入。

此言一出,引起檳州政府和政壇領袖的反彈。上述例子,雖然還不至於像國際局勢出現的衝突那般嚴重,但無形中已破壞兩州的和諧;畢竟一條共享的河流資源,本來就不應該有所區分。

檳州有80%的水供是取自吉打州姆拉河,既然是跨州輸水,就不能保證未來不會供應無虞;不管吉打州政府日後會否向檳州收費,間接造成本地水費調高,檳州眼前最迫切解決的始終是水資源日漸匱乏的問題。

檳州水費價格是全國最低廉,但檳州水用戶的用水量冠全國之首,如果人民繼續浪費水源,總有一天我們將會面臨水荒。

節省水源課題總是老調重彈,有關單位甚至透過教育和各種資訊,灌輸公眾節省用水的重要性,期望可節省10%家庭用水量;無奈還是起不了作用。

除了鼓勵消費人節省用水以外,政府其實也應該採取其他長期措施,確保這個國家的人民在未來獲得足夠的、乾淨的水。我國也可向先進國家般,以高科技方式處理廢水,進行水源再循環。

要開始保護水源應該從現在開始,莫待水荒發生才去挽救,那時候,為時已晚。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後花園2008-10-23

親情健康更重要

油價下降了10仙,人民的生活負擔還是一樣沉重,“錢不夠用”依舊是大家嘴上常挂著的口頭禪;為了“發財”,擺脫貧窮一族,大家努力拚搏,忙碌地為生計奔波,一心就是想掙更多的錢,為自己的將來積累財富。

於是,被社會琢磨的現實和忙碌的壓力漸漸為人們的情感神經累積上塵埃,一旦忘了清除就變得麻木不仁;很多人用盡一生在金錢漩渦下追逐,卻往往忽略了人生最重要的財富─健康和親情。

新加坡電影《錢不夠用》就是最佳的真實寫照,劇中的三位兒子因生活所迫,在錢不夠用的情況下,把母親當球般踢來踢去,曾經含辛茹若為孩子付出的母親在年邁時卻成了孩子的負累。無可否認,金錢的確能買到讓我們歡樂的一瞬間,若沒有一定的金錢保障,就甭談生活質量;但若僅僅懂得追求金錢,那喪失了人性則更為可悲,別忘了,有些財富是用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的。

金錢不能代表一切,這道理每個人都懂,但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為了爭奪父母家產不惜挖空心思,機關算盡,結果造成兄弟相殘、妯娌反目而引發的家庭悲劇更是屢見不鮮。

不要為了眼前的浮雲,而忽略世間的美好,更不要等到政府立法去保障父母,為人子女者,才懂得本身的職責。“錢不夠用”的生活是窮也是苦,但少了親人朋友的關愛,卻是更窮更苦;等到你擁有金錢卻失去了可以分享的人,再多的財產都是隔靴搔癢。

或許我並不富裕,同時也沒有奢侈的生活條件,但我還擁有一份比金錢更珍貴的財富,不管我人生的道路如何坎坷,這些“財富”都不會離我而去,少了金光閃閃的銀子護身,心依然是富足的。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後花園2008-09-26

向北京奧運看齊

8月8日晚上8時08分,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在北京的國家體育場--鳥巢,隆重拉開序幕。從夢想到現實,中華民族歷史性的第一次奧運不只舉世矚目,更讓人驚嘆。

百年期盼,七年奮戰,中國為奧運會作出了巨大努力,從城鎮建設和景區改造、一系列的“文明教育”,重新學習道德禮儀,到全城學英語,全民參與其中,一齊美化市容,讓人有感北京全面脫胎換骨,高素質的文明形象更是濃縮于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之中。

暫且不談中國將會在這屆奧運奪下多少金牌,但無可否認的是,他們這次在迎接奧運會中,交出漂亮的成績,誠意十足,不但贏得世人掌聲,更成功讓世界各國重新認識中國。反觀檳甲申遺多次終被列入世界遺產後成功躍上國際舞台,打開了知名度,尤其能夠吸引更多遊客到來;但檳民和州政府又是否懂得珍惜這項榮譽,努力增值,營造優美的古蹟環境和良好的城市形象?

保存文化遺產是一條漫長路,除了要有長遠的詳盡計劃,也要有大量古蹟維護的人力技術等;尤其是入遺後,人民更背負著宣傳大馬文化和旅游的重大使命,迎向挑戰。

在積極推廣旅遊業當兒,我們何不向北京奧運看齊,來個“全民當導遊”運動,憑著對土生土長環境的認識,將喬治市介紹給全世界;同時齊力維持市區街道及公共場所的清潔衛生,美化市容,也讓遊客留下印象分。

北京奧運展現中國5000年悠久文化歷史,我們也不該低估自己的文化價值,反而應該藉此尊重歷史,重新對自身的文化建立自豪感。

在北京高呼welcome to Beijing時,我們也不妨共同打拼,全民共享這個榮譽,藉申遺走向世界,以雙倍的熱情迎接四面八方的遊客。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後花園2008-08-12

姐姐妹妹睜大眼

不久前,一名32歲的少婦申訴,她與有黑社會背景的丈夫結婚後,才驚覺丈夫不只有嗜毒、好賭及愛喝酒的惡習,還有暴力傾向,常出手打她,甚至利用女兒的性命威脅她,令她精神飽受折磨。

較後,報章上又看到32歲貨櫃起卸機駕駛員與妻子發生爭執後,掐住妻子的頸項推撞向牆壁,導致妻子傷重身亡,讓人不寒而慄。一直以來,婦女在家庭地位上處於弱勢,更因為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觀念;長期以來,家暴就在“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幌子下不停滋生,戴著墨鏡遮擋受傷痕跡,出席記者會的受害者更是常見。

從許多婚姻暴力案件來看,逞兇者大多是暴力“慣犯”;一旦動手打人,極易養成習慣。以後只要有一分不滿,就接二連三地飽以老拳,打老婆成了家常便飯,許多女性也因此長期在暴力的陰影下忍辱負重。

愛與痛只在一線間,被最愛的人暴力相向,造成的傷害,是一輩子無法消失的痛。他動手打你的那一刻,你可能以為自己是在做夢,但看他發火似的眼睛,才知道往日所有的美夢都已告破碎。

打罵不是愛情,如果婚前就發現情人樂於“以手制人”,不管相愛多深,都必須忍痛割愛,千萬不能與“狼”共舞,拿自己一生的幸福開玩笑。萬一婚後才發現那傢伙是個暴君,就必須拿出勇氣,義無反顧地離開他,因為,我們沒有義務永遠承受他的暴力。

婚姻暴力不只發生在一般婦女身上,很多外表光鮮亮麗的女藝人,一樣遭受枕邊人無情的對待;當初風光嫁出又如何?撥開完美婚姻那襲華麗的外衣,裡面全都是千瘡百孔。

不要再在充滿暴力的婚姻裡掙扎,要走出家暴,姐姐妹妹都應該站起來!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8-08

教育離不開懲戒

逾200女學生冒雨浸在泥塘裡一個小時風波還沒降溫,日前再爆出,百大年國小6年級學生被紀律教師冤枉他們偷取女同學錢包後,不聽他們的解釋就拉高長褲鞭打,其中一人更被鞭得頭破血流。

校園體罰事件並不罕見,不久前,也有6名學生投訴因穿了不符合校方規定的褲子而遭老師摑臉。以前許多人都深信“嚴師出高徒”,部分老師在面對不用功或調皮搗蛋學生,都透過體罰來督促,藉此改進學生素質。

盡管“愛的教育”已成主流,但校園體罰卻從未根絕,除了傳統的打手心或手背,還有跑操場、交互蹲跳等;如今體罰的熱門項目更演變成掌摑、鞭打甚至一些難以想像的變相處罰。體罰後...孩子真的會變乖了嗎?還是繼續的叛逆?

隨著時代演變,“棍棒底下出秀才”這招已不管用,一面倒地懲罰犯錯的學生,最後只會激起學生的叛逆基因,挑戰老師的權威,深化親師間的衝突,最終,學習的效果和效率依樣是大打折扣。

教師雖獲家長授權,可為改正學生不良行為而施以適度體罰,但必須溫和及適當,這中間尺度的拿捏皆在老師手上,過度體罰絕對錯誤,罔顧學生自尊的體罰更是不該。

加強教師培訓、減輕教師心理壓力等方面採取一些措施,或許能讓老師們減去幾分浮躁,對學生多上一份寬容;使他們面對再大的壓力時也懂得管住自己的手腳,這樣的話,雖不至於讓體罰現象滅絕,但也能讓它慢慢減少。

教育離不開懲戒,教師在教導學生、矯正學生行為的過程中,的確需要有一套法律來當成最後一道防線;但也應確保在不造成學生的傷害下,也能讓學生學到應有的知識。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7-25

高額罰款省思

國內事務部日前宣佈,為使國人謹慎保護大馬卡,當局將在2007年國民登記修正法令於憲報上頒布後,提高遺失大馬卡人士所需繳付的罰款款額。施行罰款新措施來嚴懲粗心大意的國民,雖說是政府用心良苦;而部份身份證的遺失也確實是直接與失主本身一時粗心大意有關連。

可是,在市道疲弱,人民生活困難的時候,政府修正國民登記條例,加重罰款,卻是矯枉過正的做法,與首相的親民做法是背道而馳的。畢竟,人民技術性的錯誤,不足以構成大罪;況且加強對報失者的刑罰,也並不等於能解決“輕易遺失風氣”。

當一個人遇劫後,不但遭受財物上的損失和身心上的傷害,他還必須在警局報案後,因重新申請身份證而再次面對金錢大出血的局面。試想想,如果一個人非常不幸地遭遇多次的劫案後,都還沒有責怪警察保護不力,卻還要反過來被政府施予高額罰款,叫人情何以堪?

對於首次丟失或錢包被盜者不應處罰過重,突然要增加罰款10倍實在太不近人情了。此外,大馬卡品質欠佳而損壞,補發時也同樣要繳交一筆費用,難道這又是因為國民“保護不當”而需背負的責任?

罰款是一項沉重的負擔,這或許也將引發部份國民為免遭罰款而寧可不補辦身份證,最後造成的問題必將更嚴重和麻煩。

另一方面,如果遺失大馬卡的公眾能通過報案證明自己是因為遇劫或因為天災而遺失大馬卡,那麼,他們將被豁免罰款。

換句話說,若可以通過報案紙豁免罰款,這間接將“鼓勵”國民謊報,以“逃過”沉重的罰款,因此當局的措施只是治標不治本,反而會衍生另一種社會問題。

在百物都漲價的同時,官老爺們應該體恤人民,制定更具伸縮性和有人情味的條規或措施,而不是再讓老百姓百上加斤。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7-09

學會保護自己

近期的娛樂話題人物非希爾頓酒店集團繼承人芭莉絲希爾頓和台灣藝人林曉培莫屬;前者因在停牌中違例酒駕,被判入獄45天,而後者則醉酒無照駕駛撞死人,所作所為又為演藝界再添兩樁不良示範。

芭莉絲希爾頓敗家女的形象已經不是新聞,只是沒想到,她可以恃著自己顯赫的身份背景要求優待,挑戰司法。她不但享有從原本的45天刑期改為23天的優惠,在服刑3天後,還以“健康問題”為由,改為在家中服刑,以居家軟禁代替坐牢,“任性”行為無法讓人茍同。

盡管最後,法官還是當庭下令這位獲得洛杉磯郡警長“恩准”回家居家軟禁的社交名媛,必須立即返回監獄坐牢直到刑期屆滿為止,但她引起的是非,已讓廣大民眾大為不滿。

至於林曉培,她在醉酒無照駕駛撞死護士後一直自責痛哭,在死者靈前下跪啜泣,要求家屬原諒,甚至表示願意負擔家屬所有經濟費用,實是惹人憐惜;但傷害已經造成,多少的愧疚、多少的金錢始終挽不回一條寶貴的生命。

藝人酒醉駕車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些案例與教訓,卻終究喚不醒深夜宿醉的藝人朋友;儘管清醒後,當事人常常以道歉懊悔收場,卻早已賠盡所有形象。演藝明星歌星的負面新聞近年頻傳不斷,吸毒、逃稅、爆粗、酒醉駕車、違例駕駛……甚至因無法承受重壓和困擾而自殺身亡,種種不自律的行為,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藝人明星皆是公眾人物,有著牽引大眾的力量,也是青少年崇拜模仿學習的對像,一舉一動不僅代表自己,還代表著整個演藝界,所以更應該謹言慎行,體現良好的形象,這是對自己也是對社會負起的責任。

藝人頂著天使光環,站在舞台上被鎂光燈不停照耀、接受各方的掌聲,就應該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翅膀,才值得別人的尊重;空有一身亮眼的羽毛卻不知道愛惜,只會引人詬病。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6-13

別讓媽媽流淚

配合五月母親節,檳城監獄早前特別開放讓14位行為良好的囚犯與家人會面,讓囚犯和母親近距離接觸,卻也上演了一幕幕既心酸又感人的母子情深場面。萬丈海底固然深,親情卻比海更深,穿越了圍牆的親情讓人見識到世上最可貴的真性情。

經歷了鐵窗生涯後,望著朝思暮想的母親,兒子說出了發自內心的懺悔;一聲“對不起,已讓為人母的感觸得淚眼盈眶;對於媽媽而言,沒有什麼比兒子浪子回頭更值得高興的了。

我想,多麼壞的人在媽媽面前都是個乖巧的孩子,他們,也有鐵漢柔情的一面。至於母親的寬容心到底有多大?其實它就像媽媽的愛一樣,無法衡量,這點大家都可一望而知。

盡管孩子犯錯了,但母親卻沒有因此而放棄,她們對孩子的愛永遠都放不下;家中的門一直為孩子而敞開、溫暖的懷抱也始終留給了最寶貝的孩子。

人有失足,最讓人痛心的,是從此自暴自棄,繼續沉淪;但最難得的,是悔過自新,重歸社會。孩子雖誤觸法網,令家人傷痛,但只要能真心悔悟記取教訓,出獄後重新開始,何嘗不是一條好漢?有人迷途知返,無奈如今卻也有很多人,不停做出種種讓媽媽操心的事。

雖說,母親對孩子是無私的愛,但並不代表,作孩子的可以貪婪地接收她的愛,卻視作理所當然。看到了被赦免死刑後的囚犯,用喜悅的淚水擁抱新生的太陽,只希望他們記取母愛的慈輝,不要再走回頭路。

學習像媽媽愛你般愛她,別再讓她掉淚!耳中突然響起周傑倫的一首歌,“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5-30

為人父母也要夠資格

一名天生盲眼與智障的華裔男嬰,被狠心父母丟棄在美嘉園殘缺中心路旁的草地,讓他在烈日當空之下曝曬至少半個小時,這篇報導一出,即震撼人心。盡管孩子最後都僥倖獲救,但為人父母遺棄親生骨肉的行為,已引起社會關注;究竟還有多少身上存有缺陷的棄嬰在黑暗的角落裡哭泣,我們無從知曉。

殺嬰棄嬰悲劇不斷上演,在2003至2006年這4年內,警方共接獲320宗棄嬰投報,數據令人咋舌;許多弱小的生命更因長時間無人發現,在還未來得及認識這個世界前就喪失了性命,這樣的新聞不禁讓人置疑這些父母為何能狠下心腸,扼殺一個幼小而無辜的生命?

最讓人氣煞的是,男嬰的父親竟以一句“走投無路”,就把丟棄孩子的所有過錯推給太太。作為孩子的父母,有責任去關心及照顧自己的孩子。在沒有撫養能力的情況下,他們可以向家人或社會求助;但卻沒有權力依照自己的意願,隨意結束孩子的生命。

現在社會樣樣講究資格,教師資格、律師資格、會計資格,但大家似乎忘了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做父母的需不需要資格?很顯然,這些遺棄親兒的男女還不具備為人父母的資格。

一個正常出生的嬰兒,從母腹中產出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合法的公民,不管親生父母是基於什麼原因而被逼遺棄他們,但孩子是無辜的,扼頸欲致孩子死亡、扔到草叢、廁所甚至是垃圾堆旁等,都是犯罪行為,已涉嫌故意殺人,罪孽與謀殺無異。

身體殘缺不是罪,他們同樣享有活下去的自由;誰都沒有權力去剝奪,親生父母也一樣。不要漠視小生命,他們微弱的啼哭聲,你聽到了嗎?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5-16

別讓愛情太沉重

又是疑心釀成的大禍!

一名少婦因丈夫早出晚歸,一直懷疑丈夫有外遇,多次與丈夫發生口角。在割脈和服毒雙料自殺獲救後,她最後再從住家單位跳樓自盡,香消玉殞,以生命作為婚姻的祭禮。

因為猜疑而引發的悲劇故事,信手拈來也不少:男子因懷疑妻子有外遇,但又找不到任何證據,一怒之下,縱火燒死妻兒後,開槍自殺,類似以悲戀自裁作為結束的戲碼不無時無刻在上演,怪就只怪這些人用情太深卻輕視了生命。

滿腹狐疑往往成為婚姻的“隱性殺手”,只因無端的懷疑,缺少信任,一條寶貴的生命、一個很好的家庭就這樣破碎了。子虛烏有的猜疑去幻想“愛人出軌”是一種缺乏自信的心理表現,也是一種自私心理的折射。

如果把配偶當成自己的附屬物或私有財產,難免會聽見風就以為是雨,動輒疑這疑那,心生暗鬼,然後燃起無名的猜疑之火而尋死尋活。這樣不僅傷害感情,也可能摧毀辛苦建立的婚姻,甚至賠上性命。

愛情的執著、情感的衝動,難免會做出許多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也許,愛情建立在理智上,就會少很多悲劇吧?很多人往往就是把戀愛婚姻看得太重、投入得太多,一旦出現問題的時候,就不知所措,甚至失去理智。發現問題時,應嘗試溝通,千萬不要鑽牛角尖,不然只會愈鑽愈疲累,失去思考的能力。要讓婚姻不變質,相互信任更是感情穩定的的關鍵。

經營一段感情不容易,維持一段婚姻更是一大學問;夫妻雙方不要以為簽了證書,從此就可以“一勞永逸”,夫妻間還要學習善待愛情,共同去呵護,才能讓它細水長流。

理智地解讀愛情,不要讓她太沉重!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5-03

向煙說不

百物膨漲,衣食住行樣樣起價,偏偏香煙公司卻依舊可以在煙草稅年年增多的情況下,大開削價戰;針對此問題,衛生部日前表示將透過財政部調高煙草稅務以提高香煙售價,或通過修改條例,制定香煙底價。

多年來,衛生部積極推動反煙運動,政府更花了巨款設立“Tak Nak”反煙廣告警示牌,並也修改法令禁止18歲以下者吸煙等;試圖減少煙客人數,可是這一切的努力顯然未帶來預期的效果。

每年的財政預算案,調高煙草稅已是意料中事,可是到了今天,煙客人數並沒有大幅下降;反煙害訊息說了那麼多,抽煙的人還是前仆後繼。眾所周知,吸煙有害健康,但煙民似乎早已沈迷在這種“快活”的意境中,無法自拔,也不想抽離。

泰國政府在香煙盒上印製反煙圖片,一個是人在吸煙後慢慢變成煙鬼,另一個則是人吸煙後肺部呈黑色。兩個效果駭人的反煙圖片,讓人看了深感震撼,無奈這樣能否達到阻嚇作用?沒有人知道。

靠調整稅務、調高香煙售價來減少煙民是治標不治本的;制定香煙底價更不是解決問題的良策。他們若無法戒掉抽煙的惡習,價格漲價多寡,他們一樣不改抽煙本色。就好比過去酒稅大起,可是人民一樣喝酒,如果政府為了減少煙民而提高煙價,這反而將造成走私香煙活動更猖獗,引發更多的問題。

反煙運動要成功,絕非一朝一夕,也不是建多幾個“Tak Nak”廣告牌就能成事。如果父母煙不離手,卻要孩子知道吸煙的害處;而高官部長大談反煙運動,可是本身卻是煙鎗,那該如何說服廣大人民扔掉手中的煙頭?

要減少煙客,打造“無煙社會”,除了學會勇敢拒煙,教育其實遠比控制香煙價格更有效!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4-18

搶錢又何必搶命?

近年來,國內掠奪案愈加猖獗,匪徒不只掠取財物、還傷人奪命,人人聞風喪膽之時;近期北馬又出現飆車黨連環搶劫事件,干案手法極度兇殘,行徑更令人髮指,大家的生活頓時陷入恐慌。

繼拉曼生步行回家途中遭2名共乘摩多的匪徒打劫,過後慘遭砍死的命案,引起全國轟動;案情歷歷在目,隨之而來的,還有數不盡的受害者名單,他們被施毒手,成為摩多匪徒手下的冤魂。

日前又傳出,兩名華裔青年在韓江學校大門口慘遭疑是飆車黨的兇殘匪徒以摩多頭盔毆打他們,然後再下手搶劫。其中一名青年更被打致頭骨破裂,腦部出現泡沫症狀及不時吐血,性命垂危。

匪徒種種滅絕人性的行為,無不讓人感嘆,要搶錢,何必搶命?摩多搶匪這個驚心動魄的字眼,形同死神的化名;摩多一聲呼嘯,匪徒伸手這麼一扯,生命也隨著被奪走,沒有反抗的機會。

為了避免成為搶匪的目標,各造勸告女性不要單獨在僻靜的小巷行走;報販、晨運者等也受促時時提高警惕。可是縱使我們再小心,還是會有防不勝防的時候;如今匪徒干案的時間不再是夜深人靜,光天化日之下也同樣上演匪徒謀財害命的戲碼,甚至坐在街角聊天也遭來橫禍,躲也躲不掉。

敗壞的治安一次又一次劫走了寶貴的性命,全民反攫的聲浪,也讓警方遭受極大壓力,無奈,警方積極展開逮捕行動,卻無法遏阻匪徒逞兇,反而1宗宗的致命案件仍舊在發生。我們只渴求一個平安的環境,竟如同遙不可及的夢。

在保家衛民、整治環境安全的人民公僕都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做些甚麼?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4-04

不做“負翁”

近年銀行過度推廣信用卡,不少持卡者又濫用信用卡、無限制消費,導致債務纏身卻無力償還的窘境,最後甚至宣佈破產。

根據全國破產局數據顯示,該局共累積了15萬3千676宗的破產個案,總共的負債超過3千億令吉,而信用卡負債則佔了200億令吉,趨勢令人擔憂。

強調消費的時代,提供便利的信用卡普遍被使用,很多人為滿足購物慾而任意刷卡,結果陷入“先享受後付款”的泥沼當中,不但為自己套上無形枷鎖,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卡奴”。

追根究底,不外是銀行發卡氾濫、審核鬆散,加上政府也沒有加強把關,才會使卡債像雪球般越滾越大,一發不可收拾。根據馬大進行的研究報告,一些因濫用信用卡,而被判破產者的年齡,只介于20至30歲之間,這又是另一隱憂。

雖然絕大部分的債務人,都是為情勢所迫才申請破產;但不免讓人質疑部份的年輕拖欠卡債者,是為逃避還債而申請破產了事。大馬信用卡持有人拖欠巨大債款,甚至申請破產,政府卻暫無意立法管制信用卡使用措施,包括強制銀行收緊信貸條件和規則;這和政府積極減低貧窮率的努力似乎背道而馳,讓人不解。

國家銀行策劃成立信用卡監督中心是有必要的,因透過這個中心可以把申請信用卡的門檻提高,如提高申請者最低條件﹑提高最低償還數額、限制信用卡數額等,肯定有助改善濫用信用卡的現象。

要避免破產的情況惡化,各造都有必要採取適當的措施;當然,消費者本身的理財觀念更為重要。學習如何理財,改變先甜後苦的錯誤觀念,未必可變富翁,但至少,也不會變“負翁”。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3-21

最怕治標不治本

普騰控股為配合國家獨立50週年,將原價3萬4000令吉的普騰賽嘉以2萬6999令吉優惠價推出,消費人首年每月攤還車貸額只需248令吉,此消息一出,廣大的民眾雀躍萬分。但好消息背後,卻也藏著一份隱憂。

中央政府採取了鼓勵私人交通的政策,結果私家車急劇發展;目前出一輛新車也只需1000令吉,而且利息低至1.88%,人人都負擔得起,因此一戶人家擁有至少兩輛汽車早已見怪不怪。

按照人口對汽車比例的統計,我國每4人之中便擁有1輛車。從陸路交通局的數據顯示,1994年至2006年,我國的交通工具從700萬輛增加至1520萬輛或117%,數目相當驚人。

而檳州的擁車量也不逞多讓,每年平均增長8%。物極必反,當政府大力促銷國產車的後果時,緊接而來的便是城市地區居民需面對煩人的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問題的時候了。各主要道路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間,常常可見塞車的長龍從高架公路一直延伸到路面,動彈不得。

為紓解困擾這彈丸小島10多年來的交通阻塞問題,檳州政府絞盡腦汁,積極為檳城交通尋找對策,包括進行一系列發展計劃如檳島外環公路、第二大橋、單軌火車到近期宣佈將在八月引進的快捷通巴士服務。

無奈,這些發展計劃能否追得上汽車快速成長的速度?沒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耗費鉅款推行的大型計劃,只能短暫性疏通擁擠的車輛,並無法一勞永逸根治塞車問題,始終是治標不治本。

此外,目前雖還沒有擁車量與高車禍率關聯性的統計,但車多,車禍自然也會增多,這也是當局有必要關注的問題,不然建再多的橋,鋪更多的路,一樣是無濟於事。

要知道,檳州的交通阻塞問題非一日之寒,若想紓解日愈惡劣的交通困境,除了推行完善的綜合性公共交通系統,政府也必須重新檢討擁車政策,才是上上之策。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3-06

謹記血的教訓

年關將近,交通部將從2月11日至25日農曆新年佳節期間,策劃連串公路安全運動,包括展開“態度行動12”、禁止重型車輛上路、限制車輛時速等等,希望可以大幅度降低全國在佳節期間的車禍率。

儘管各造努力在每年佳節期間進行各項防範意外行動,更屢次勸告道路使用者小心駕駛、安全上路;無奈車禍還是發生、橫死在公路上的亡魂依然不計其數。結果,佳節期間,遊子興高采烈的踏上歸鄉路,卻因公路意外,從此回不了家鄉。

魂斷公路的新聞天天上報,始終無法喚醒大眾的公路安全意識,源由多來自人為疏忽。從警方接獲的死亡人數投報及發出的違例駕駛傳票來看,許多公路使用者並沒有改變漠視交通規則的態度;橫衝直撞的背後,多數都少不了一個駕駛態度不當的司機。

因此,要改善造成交通意外的核心問題,首先就必須從改善司機的駕駛態度入手,才能保障道路使用者安全。我國的車輛數量每年增加,車禍率也就越高;車多路窄,一旦發生嚴重交通意外,往往傷亡慘重。

如果每個人在公路上保持謹慎的態度,大部份的車禍其實是可以避免的。要知道,時刻秉持著防衛性駕駛並不是膽小懦弱,也不是貪生怕死,而是以謹慎態度和良好的駕駛技術,控制本身的情緒和車子,讓大家安全上路。

當然,司機的安全意識薄弱,與危險駕駛行為的刑罰較寬鬆有關。政府也應汲取多宗嚴重車禍“血的教訓”,強制要求司機參加駕駛態度培訓,加強危險駕駛導致他人死亡的最高刑罰,向社會傳遞重視道路安全的信息。

不要再讓“安全上路”淪為空談的口號!或許我們並不能控制其他駕車人士,但我們卻能掌控好自己手中的駕駛盤。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2-07

別高興得太早

老千騙人,花樣百出:哄老婦買能治百病的蜈蚣石(其實是糖果)、自稱撿到錢後要與你平分(打開袋子,先前所見的鈔票都變了白紙)、發出“恭喜你得大獎”簡訊(不過要先付手續費)......手法百變不離其宗,老千們目標一致,即覷準人性的弱點─貪。

日前《光明日報》封面新聞,一名林姓富商收到一則來自香港的簡訊,“恭喜”他成了抽獎活動的幸運兒,要送他一筆3萬5000美金(約10萬令吉)的獎金,不過要先繳付1萬元令吉稅務費。人心不足蛇吞象,富商縱已有千萬身家,但還是起了貪念,以為天降橫財,沖昏了頭腦,鼻子被老千牽著走,慢慢步向陷阱。所幸最後他臨崖勒馬,識破騙局。

類似的新聞,報章天天報導,詐騙手法圖文並茂,清楚提醒大家這是騙人的,無奈還是不斷有人上當。人生在世,要做到不貪也是很難。女生買了一件折扣半價的美麗衣裳,就會開心上老半天,其實偶爾貪一貪小便宜,也是無傷大雅。但是,如果有人無端端要送你一大筆錢,卻不要高興得太早。

“衹要投資760令吉,在兩三年後,就可賺取50萬令吉,利潤將近1000倍。”這是外國集團打著“快速致富”口號,他們以似是而非的數據和理論,遊說民眾大量收購目前嚴重貶值的伊拉克貨幣新第納爾。據知,已有不少公眾把金錢匯到設在香港的公司,以換取一套套其實在大馬市場上無從兌換的新第納爾鈔票。

760令吉變50萬令吉,若真有如此便宜之事?集團成員自己下重本都來不及了,還會恐未周知,昭告天下“益”街坊嗎?發白日夢也未免太早了吧?不法之徒在設計這樣的致富陷阱時,往往就是打出這種低投入、高效益、快回報的誘人幌子,利用民眾想快速致富的心理,騙取錢財。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個人衹要心無貪念,就百毒不侵,老千的伎倆再高明,也無法得逞。人一旦起了貪念,就會利慾薰心,失去理智了。“欲速則不達”,這句話誰都會說,但能真正領悟的人,又有幾許呢?

刊登《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1-24

生命重質不重量

英國《獨立報》稱,有研究發現,人類已證實有數種基因變化,可能對延長壽命有幫助,活到150歲;對積極尋找延壽藥方的人來說,絕對是佳音。

自古以來,人們無不在追求長壽的秘訣,千方百計尋覓長生的仙丹妙藥,又持素又運動,務求青春長駐、健康長壽,但卻往往忽略了生命的真正價值。長壽固然好,但是人生若無意義,生命再長也沒有用。31歲離開人世的神童張世明,一生在孤寂和惶惑中度過,最後更抑鬱而終。

31歲對廣大民眾來說,稱得上是英年早逝;但對生命已無眷戀的他來說,31年的歲月好比百年般漫長,與其度日如年,不如趁早結束生命,反而是個解脫。其實,真正可怕的不是生命結束,而是活著卻對生活失去了目標,無所事事,百無聊賴,這才可悲。

要知道,活著並不等於是生活,如果連什麼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都不知道,那麼,我們努力追求長壽,又有什麼意義?

人生就像出席一場派對,只要玩得開心,早走晚走其實並沒有差別;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遺忘痛苦,留住美好,這已足夠。

生命的長度無法預測,但在有生之年,能夠善用健康的身體,寫下豐富而有價值的一頁,也算不枉此生了。就像19歲的檳城鍾靈學生張吉華因腦腫瘤病逝後,父母根據他的遺願,捐獻出他身上所有的器官,除了讓至少35名枯等器官移植的病患直接受惠,也感召更多人加入了捐獻器官的行列。

他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延續了生命的真諦,遺愛人間。所以說,壽命的長短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人生是否有真正地活過,它是“重質不重量”的。

刊登於《光明日報》新聞眼2007-01-10

生命不能重來

30歲婦女投訴政府醫院女醫生為她接生時錯誤使用吸嬰器,結果導致她的女兒后腦瘀腫積血,左眼無法睜開,左手也無法動彈,甚至連脊椎骨也可能有問題。

兩夫婦上月滿心歡喜迎接小生命降臨之際,如今新生兒在出生時卻宣告殘疾,為人父母的如何不痛心?醫院疏忽導致嬰兒腦部缺氧夭折或身體局部殘廢的案例並不罕見,使用麻醉藥上的失誤、不符合水準的內外科手術、在病人體內留下手術儀器或紗布等用品的新聞更是時有所聞,讓人對醫務人員的信心大跌。

早前,馬來西亞的一名47歲女教師因一次小病,在吉打州的日得拉醫院輸血時,被輸入了帶有愛滋病病毒的血漿,這起醫療疏忽事件曾一度轟動全國;病人必須為處事草率的一方承受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賠上了性命,這又是何等無辜的事?

醫生治病救人的工作被視為非常專業和受人尊重的,如果連他們都無法勝任這工作,試問病人日後還可以向誰求助?又有誰有勇氣,把可貴的性命交給這些醫護人員?醫生雖不是聖人,會犯錯也是人之常情,不過他們的一筆一刀都關乎病人的小命,因此馬虎不得,不然醫生救人的工作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很多東西可以重來,但是生命卻不能有Take 2,如果因為一時失誤,而導致病人賠上寶貴性命或留下終身性後遺症,就算是作出了巨額的賠償也只是無濟於事。醫護人員背負著救人的使命和責任,凡人當然把期望寄托於他們,因此眼中絕對容不下一丁點的過失,要披上白衣袍當守護神,可要打醒十二分精神。不要怪我們要求太多,那是因為我們放了太多希望在你們(醫護人員)的身上。

刊登於《光明日報》2006-12-12 新聞眼

愛和溺愛的差異

5歲男童獨自乘搭長達19小時的飛機到英國圓夢新聞,讓人佩服小孩的勇氣,也敬佩家長“放手”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方式,對於嬌寵慣壞子女的家長而言可能有些“殘忍”,但正是這種看似“殘忍”的教育,造就了孩子日後獨立自強的生活本領。

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不但對孩子呵護倍至,對他們日後的成就也要求甚高,因此對孩子課業成績付出了莫大關心,然而卻往往忽略孩子生長過程最重要的心靈發展。

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不同,教育孩子方式也大相逕庭。西方家庭父母在前面走,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都是跟在后面跑;可是東方國家的家長卻因為擔心孩子跌碰撞傷,往往要抱著或拉著孩子走才能安心上路。

反觀西方教育,他們注重的是孩子的自由發展,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成為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同時具備獨立生存能力的人。

愛並不是壞事,但卻應該分辨愛和溺愛的差異,一些家長對孩子千依百順,不讓他們受到一點苦。從孩子出世到成年,家長幾乎把他們生活的一切都包辦下來,不但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也萎縮了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要培養孩子成為強者,為人父母首先要鼓勵孩子做能力範圍可以做到的事情,學會如何生活。孩子能做到的,就讓他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尊重。父母的庇護越多,間接造成孩子的獨立性越差、生存能力也越弱。學會放開孩子的手,讓他們從小接受應有的鍛煉,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刊登於《光明日報》2006-11-29

對不起就可以了嗎?

這個年頭,記者工作越來越不易當。《新海峽時報》女記者日前出席檳島市政局例常會議時,遭市政局的攝錄機“定格”在大腿15分鐘,引起不少風波。巴生光明記者則因採訪巴生候任市議員馬芝利諾違建豪宅的復工情況,慘被辱罵及扯跌攝記相機。

一向用相機把別人攝入鏡頭的記者,此次卻被閉路電視“相中”;檳島市政局主席阿布峇卡不但不處分涉嫌犯案的操作員,還把偷拍責任推向女記者,一句“若記者不是穿著性感,不就沒有話題了嗎”,讓原本已受到傷害的女記者,再承受第二度傷害。

引起軒然大波後,阿布峇卡再來一句經典,“與記者溝通誤解”,繼把“記者衣著性感”責任推還給採訪記者,表示記者錯誤詮釋他的談話,試圖把說錯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當天,共有7家各語言報章報導這新聞。如果是記者‘錯誤詮釋’的話,難道這7家報館的記者都聽錯?這理由太牽強了吧?

在當天採訪這起新聞的記者在記者會上與他當面對質,以捍衛記者的新聞專業,他卻一再要記者參閱所發出的文告,不願多談,感覺敷洐了事,也忽視了記者的專業。

“衣著性感論”惹出禍,他站出來道歉,但被無故冠上錯誤詮釋“罪名”的記者,誰還他們一個公道?新聞人的專業難道不該受尊重?新聞從業員是人民喉舌,也在新聞教育過程中,提供民眾知的權利。

媒體可以用放大鏡去看官員的一舉一動;若不想犯眾恕,大可謹言慎行,無奈許多官員常把不負責任言論推為媒體誤解,對媒體極不公平。

新聞記者被譽為國家的第四權,是立法、司法和行政之外的另一權力,當然具有公器的身分。以第四權的理論而言,監督政府、監督政治人物,本來就是新聞媒體的職責,因此記者的專業倫理也應受尊重。請重視記者的工作權與專業尊嚴,我們要的並不是區區的一句對不起。

刊登於《光明日報》2006-11-15 新聞眼